伊顿纪德優教育携手众教育人共探集团化办学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教育生态

4月27日,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教育集团主办,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嘉源分校、伊顿纪德·優教育承办的“聚力•内生•创造:集团化办学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教育生态”论坛在京开幕,聚焦学校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创建优质教育均衡共生态。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薛二勇、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张爽,解读集团化办学的形势研判、内涵追求、矛盾风险与优化路径。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孙迅、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姚炜为论坛致辞。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校长任炜东、雄安容东分校校长胡友永、嘉源分校校长于冬云等,北京十一联盟校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校长史丽英、九渡河小学校长于海龙,以两大集团化办学实践样本,多维解读集团化高质量办学的传承创新、和而不同,实现多样化办学的超越。北京朝阳区及环京百余位校长、教育人共同参会,线上参会学习观看近八万人。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要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保障。“均衡”不是整齐划一的“均等”,而是多样化和个性化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集团化办学以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教育优质均衡,打破校际壁垒,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以集团校优质教育资源带动发展相对薄弱学校、农村学校、新建学校,“孵化”干部队伍与高品质学校。

◎ 北京市朝阳区集团化办学的研究与实践

孙迅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促进优质均衡是义务教育一个永恒的主题。孙迅副主任提出北京朝阳区集团化办学的五个探索维度,一是城乡维度,让优质学校资源覆盖乡村;二是“强”“弱”维度,让学区化与集团化的优势叠加;三是上下维度,探索集团小学与中学的贯通培养;四是内外维度,通过集团化,让教师、学生风貌发生变化,共同理想信念、价值观一并产生;五是虚实维度,利用线上教研、教学,双师型融合课堂等信息化手段,把集团化优势放大。

◎ 优质均衡在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集团化需实现多样化办学的超越

姚炜(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2035年的主要发展目标之一是“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实现路径之一,优质均衡是集团化办学追求的目标任务。优质均衡的实质在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集团化需实现多样化办学的超越。

姚炜指出,作为“领航员”的校长,以全面认识、系统思维、智慧行动,继续深耕集团化办学和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这要有“向我看齐”的底气和“从我做起”的勇气,即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教育功底、较高的文化修养、创造创新的胆识,才能带领教师们创造和形成学校的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实现多样化办学。

◎ 集团化办学的形势研判、风险矛盾与优化路径

薛二勇(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教授)

高质量教育宏观体系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微观体系支撑,集团化办学就是微观体系支撑。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是同质性发展,集团化办学不是办出同样一种类型和样式的学校,而是形成同样品质、不同特色、满足不同需求、促进学生多样发展的学校发展格局。

薛二勇教授提出集团化办学的四条优化路径:一是以学校章程建设为基石,推进学校管理制度体系优化;二是以学校文化建设为牵引,推进学校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三是,以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为基础,支撑教育教学质量改进。基于集团化办学实际需要,再造传统学校教师管理行政层级的垂直边界、以各自职责划分的水平边界与由多校址分布造成的组织边界,建设并优化集团办学内部教师专业发展组织。四是,以家校社协作育人为抓手,推进形成“三全育人”的格局。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人员"”格局,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目标,其抓手是家庭学校社区的教育协作。

◎ 指向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以集团化办学道路走向区域教育生态优化

张爽(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

新时代高质量教育体系以高覆盖率、强贡献率、高公正感、优生态性、强吸引力为核心特征,张爽教授指出,以此为指向,集团化办学在区域层面旨在构建公平、高质量、有活力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在学校层面实现集团成员校的内涵式发展,并最终体现在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系统支持学生学习。

集团化办学的主要关切在于,一是建立共同体思维,从资源交换走向知识创新。资源是零和博弈,知识是非零和博弈,从资源交换走向知识创新,打破“牛奶稀释”的担忧,支持学习的发生。二是超越单中心,构建集团发展的生态体系。集团化学校要做好学校的章程建设(总纲领),是一种“赋权增能”。三是文化互动,基于价值共识构建“和而不同”的文化体系(打破“千校一面”)。四是制度创新,形成激发集团与学校活力的行政支持体系。

集团化办学只是教育优质发展的道路之一,而是否采用这一方式,教育行政部门应着眼全局,对区域教育发展、布局、生态、资源配置等做基础性诊断和评估。集团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应考虑不同学校的发展空间,走向区域生态体系的优化,不能顾此失彼或以破坏生态的方式改革。

◎ 以集团化办学促进优质教育均衡:基于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的经验

任炜东(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校长)

“一人一天地,一木一自然,让生命因教育而精彩。”任炜东校长从核心理念深度融合、治理体系深度融合、队伍建设深度融合、生态课程彰显活力、链式发展开拓新局等五个方面分享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集团化办学经验。

北京八十中集团以高中为牵引,以“合作共享、和谐共生、协同创新”构建集团发展新格局。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小初高贯通的育人体系,形成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团队,形成有影响力、辐射力的系列特色课程群,构建《八十中教育集团一体化学校管理制度》,以先进的信息化运行体系,促进集团内部各学校互联互通互融。

◎ 怀揣“十大愿望”再出发: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雄安分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

胡友永(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雄安容东分校校长)

怀揣“十大愿望”,胡友永校长在花甲之年再出发,立足河北,依托北京,秉持“创建河北省示范中学”的使命,走出一条具有雄安特色的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愿望之一:学校虽然破旧,但我希望学校干干净净

愿望之二:给每位老师配备办公电脑 

愿望之三:让校园充满书的芬芳

愿望之四:每个办公室和教室都安上空调 

愿望之五:操场迁坟,“土操场”建成塑胶操场

愿望之六:建一个餐厅,不再让学生站着吃饭

愿望之七:  让每个学生做上实验

愿望之八:让学校每个学生免费去一次北京游学(研学旅行) 

愿望之九:有一个容纳全校教师开会的阶梯教室

愿望之十:校园里没有学生吸烟,上课学生不趴着睡觉

北京市八十中学雄安分校,以“一个支点、三个着力点、一个制高点”为重要举措,传承八十中教育思想,抓住“教师发展、课堂教学、课程建设”三个着力点,尊重教师成长需求和规律,建设教师发展校本课程体系;创设“澄明课堂”,力求课堂带给学生精神上的愉悦及美的感受;建设“开放多元、自主选择、生态融合”的三级立体生态课程体系,培养有理想、负责任、会学习、善合作的创新型人才。并始终立足“精准教学”这个制高点,有效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让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胡校长提出,集团化办学有四个关键:一是分校“依托”本部办学,而不能“依赖”,从“输血”到“造血”;二是分校“嫁接”本部经验,而不是“复制”,从“传承”到“创新”再到“特色”;三是分校和本部互相“促进”,而不是相互“羁绊”,是资源共享的学习共同体。四是文化是“魂”,课程是“本”,课堂是“根”,教师是“源”。

◎ 星辰大海,十年共赴——优质教育赋能城乡教育共同发展: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温榆河、嘉源分校办学实践

于冬云(北京市八十中学嘉源分校校长)

“让每一个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成就了八十教育人共同的教育情怀。”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嘉源分校于冬云校长、解强副校长、王晔副校长,温榆河分校焦玉文副校长,讲述八十教育人秉承“建一所老百姓家门口好学校”的朴素愿望,以十余年行动助推优质教育赋能城乡教育共同发展。

焦玉文(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温榆河分校副校长)

“人民立场、教育公平、儿童成长”,温榆河分校曾被朝阳教委称作八十教育集团开启优质均衡教育的井冈山。学校秉承以人为本、多元开放、自主选择的原则,构建多元内涵式的教师专业发展方案,骨干教师与新教师双培养机制,让教师成为课程真正的实践者与创造者。

解强(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嘉源分校副校长)

依托北京八十中的育人目标——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强体魄、会学习、善合作的创新型人才”,嘉源分校提出培养具有“礼、善、真、勤、品、毅”六品的嘉源学子,通过文化引领、课程建构、师资培养,整合融通家校、社区资源,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建构三级立体分层的生态课程结构以及多元六品的育人课程体系。

王晔(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嘉源分校小学部主管校长)

“星辰大海,十年共赴!”于冬云校长讲道,十余年来,根据朝阳区教工委、教委“板块式布局、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的优质教育发展思路,北京八十中教育人用最美好的教育情怀,把优秀的教育资源带到朝阳区城乡结合的崔各庄地区、孙河地区、小红门地区。从服务朝阳城乡发展、服务云贵西南边陲,再到服务雄安国家战略,八十中学将优质的教育资源输送到地区发展和国家战略最需要的地方,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沿着“十一”校的传统,创造一所属于孩子的学校

史丽英(北京十一联盟校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校长)

“让管理退后,让教育发生,以课程为载体”,把学生放在中心,创建一所学生喜欢的学校。

北京亦庄实验小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治理体系,让权力、时间和资源流向离学生最近的一线;以学生成长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通过基础学科类任务、项目类跨学科任务、模块类自选任务,搭建学习蓝图,培养学生应对未来挑战的关键能力。

以办学准则为基础的价值体系下,强调竭尽全力为每位师生的个性化成长提供支撑与帮助。一是全力以赴帮助教师,以方便教师全力以赴帮助学生;二是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润滑关系以奠定教育的基础;三是把钱花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

这是“一所在中国最广袤的城乡结合部土地上,承接十一理想并将之开花、结果,带给人们更多美好教育希望的、面向未来的小学”。

◎ 锚定目标、自主发展:一条不同于城市学校水泥路的砂石路

于海龙(北京十一学校九渡河小学校长、北京市海淀区上庄中心小学校长)

“不要奢望统一大家的思想,但要力求实现统一的目标。”九渡河小学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城市学校水泥路的砂石路。

于海龙校长提出,联盟更像是一支球队而非家庭,大家有共同的目标,却有不同的能力与特长。在集团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的统一目标下,联盟校应按照各自的办学准则和培养目标自主发展。

“每一个孩子的每一个问题都值得被尊重”被写入了学校的行动纲要。在培养“眼里有光”的孩子的育人目标的指引下,九渡河小学提倡好奇心驱使下的有目标的主动学习——学生在真实任务的驱动下,实现主动学习,进而完成学科知识的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活即学习,活动即课程。课程就是让孩子在真实的环境中提前试错,而试错本身就是学习的重要方式。

“风的雨,你知晓,夜的歌,你舞蹈……”“你寻找那一束光,渐渐的你成了光。”本次论坛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嘉源分校师生的歌声中步入尾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报告中提出:“教育可以视为一种社会契约一一种社会成员间为了共享的利益而合作达成的默示协议。”“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集团化办学以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锚定学校高质量“动力系统”坐标,创建优质教育均衡共生态。

“我们也相信,那种深深嵌入在人们理智与良心中互助友爱的情感,是经由人类整个的历史进化过程得出的结果,也是教育力量本身。”十余年来,苏美达伊顿纪德陆续开创《优教育》公益读物、在之间·优教育文化空间,长期以来与中国广泛的教育公益组织协力,联合发起故事田儿童哲学阅读、UPCYCLE环境友好、美的守护等公益项目,向广大云、贵、陕、甘偏乡小规模学校输出教育资源,从站立的地方,与全国教育同道共同体创造互助开放的生态系统,共同见证中国教育的未来。

分享到:

相关推荐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