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结合”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理性的就业观、择业观

就业是青年大学生获取社会身份的主要载体,就业不足和失业影响家庭生活建构乃至社会参与,引发各类青年问题。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构建有效的“就业育人”机制是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的重要抓手。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提升大学生就业、择业观教育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引导其形成与时代发展、国家需要、社会需求相统一的科学理性的就业观念,实现充分高质量就业,不仅关系个人及家庭的幸福和希望,关系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亦关涉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

坚持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相结合

一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引领,将就业育人目标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用思想政治教育浸润就业指导、以思想政治教育指导职业规划。在就业育人过程中,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功能,着眼国家、人才战略需求,把教育引导毕业生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作为就业工作的重要使命,深耕服务青年创新创业,引导大学生在认清当前就业环境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就业市场对人才的客观需求,分析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专业的用人需求与自身能力的差距,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把握就业机会。二是推动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在育人能力上相融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就业实践,改善物质追求占主导、自我评价欠客观、服务社会意识弱和心理素质抗挫差的现象,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实习实践和创新创业等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一方面邀请校外用人单位、优秀校友等走进校园,拓宽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社会认知与眼界视野,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积极参与社会调研、创新创业比赛等各类实践活动,增强就业认知度及工作所需的知识、岗位胜任能力,求职展示能力和就业决策能力。三是推动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在育人心理上相融合,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就业心态,将二者在育人心理上融合,帮助大学生在面临严峻就业形势时,保持平稳乐观的就业心态。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将科学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引入就业教育全过程,帮助大学生减压释压,引导其就业观、择业观,提升抗压耐挫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助推充分就业。

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要克服理论实践融合不到位的短板,引导组织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积极参与就业实习实践,在专业课教学和实习实践等育人环节强化就业教育引导,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加强学生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增强对职业环境认知,合理确定职业目标和就业预期。利用“小而精、专而优”的小型专场招聘活动,依托基层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社会工作、司法辅助等基层岗位,在学中干、干中学,使思想上的“真经”转化为求职创业能力。要加强理论实践教学融合体系设计,构建完善适合学校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公共实践课、大学生社会实践、第二课堂联动,发挥学生能力,增进学生思维,基于市场供需调整高校专业结构,深化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机制与“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打破市场、企业与高校教育之间的隔阂,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前置就业教育,对就业的规划、地点、择业标准、工作条件、单位性质、薪酬、行业等偏好,进行精准数字画像,对求职信息、市场数据、行业趋势等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与匹配,深入推进实践育人方式变革,促进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发展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提升就业的精准性、实践性和灵活性。

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加强家校沟通,强化家庭教育基础作用,全面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理念、知识和方法,重点聚焦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及时传达就业形势变化,共同引导毕业生转变偏重实用和功利主义的择业观念。动态做好求职心态管理,深化“想法、实施、评估”反馈调整机制,建立帮扶工作台账,优先提供指导服务、优先推荐就业岗位、优先开展培训和就业实习,树立良好的家庭和社会风气,促使政府、市场和社会、高校主体改进行为,积极实践,应对学生焦虑、回归内控、持续复盘。家校联动,借助同学、校友、老师、亲朋好友、咨询专家、面试官、部门经理等外部资源,开展系统的岗位适配性培训,在求职意向阶段,学生针对市场需求和技术趋势提出自己的就业想法,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对其想法进行初步验证和筛选。在正式求职过程阶段,学生利用实践平台和学校“秋季校园招聘月”“寒假暖心行动”“春季攻坚行动”“百日冲刺行动”等专项活动,将想法转化为实际的求职服务,“送一程、扶上马”并在应对实际问题时及时调整策略和方向。在入职实习阶段,产品或服务已经形成并准备进入市场,对学生就业的质量、接受度、发展平台与机会等进行全面评估,基于结果进一步动态调整优化就业预期,缩短学生职场角色转换周期,延伸择业半径,将个人抱负与国家需求结合。

坚持环境育人与典型引领相结合

要坚持就业优先政策,探索建立“就业育人”全链条机制,靠前、精准、协同社会各方力量,调动就业育人全链条协同发力,形成全员促就业工作合力。加强稳保就业与政府治理的协同机制,赋能就业服务、人力资源市场、零工服务建设,促进就业新动能,争取更多岗位、资金、培训、服务等公共资源向高校毕业生倾斜,大力宣介在推动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中就业及在城市新建设和乡村振兴中就业的典型事迹与案例,宣传解读国家相关就业创业政策,总结先进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经验,挖掘就业创业典型人物和事迹,营造积极就业,报效祖国的社会环境。加大对基层就业、征兵入伍、自主创业等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发挥“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城乡社区专项计划”“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等就业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推进就业政策进园区、进企业、进高校、进社区。引导毕业生处理宏观要求与微观实际、经济发展与充分就业、社会预期与个体能动等关系中遇到的困惑、困难及挑战,持之以恒扎扎实实针对学生对工资的过高要求、对福利待遇的过高预期、对就业地理位置的过度追求、对用人单位的行业地位以及职业美誉度等过高期望的问题开展工作,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就业观、择业观。

坚持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积极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聚焦学生就业关心的、困惑的、思考的内容,深化培训,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资源,将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有机融合,提高教学效果、强化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修订完善课程教学要求,健全高校就业课程反馈机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引导该群体深入了解当前我国就业市场、就业政策和人才需求,纠偏大学生在职业认知和价值方面的偏颇不当,及时准确地将就业市场新需求、就业形势新变化、就业政策新精神融入高校课堂、专业学习、学科竞赛等,在炼“金”、厚“质”、深“融”上下功夫,把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辅导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专业学科为支撑、以促进科技成果衍生社会价值为目标,调整就业认知偏差、就业能力不足、成绩缺乏竞争优势、缺少实习经验、不懂面试技巧、简历不过关等问题,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基础上,通过丰富职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培训与实习实训,寻求专业指导,有效融入大学生就业创业理论研究成果,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为高质量充分就业打好基础。通过专业实践项目、创新创业项目与实践、兼职创业实训、生涯规划竞赛、工作坊等模块的增量,实施多元化学习成果的评价机制,将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就业力和生涯发展力,推进“学生主导、导师指导、企业参与”的良性培养机制,建立就业教育规范化管理、教育内容全程化安排、教育过程分阶段实施、就业教育服务咨询全程化的工作闭环,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商业环境和资源,实现“专业—产业—职业—就业”的四业贯通,形成认知职业—初次就业—职业发展有效贯通的专业就业教育体系。

本文系2023年度共青团中央实践育人课题《新疆高校大学生择业观、就业观的主流形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2023SJRX10)。

作者:新疆大学旅游学院,讲师马雪兵。

分享到:

相关推荐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