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开启“美的第一课”

又到一年开学季,当一些年轻人在叹息“青春被装在面口袋里,失去了生命的活力”的时候,一些学校已经开启了校园美育的征程。9月9日下午,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在开学季军训期间为高一年级近800名新生带来了以“礼形于外,美由心生”为主题的礼仪培训体验,培训现场,来自伊顿纪德校服品牌的礼仪讲师通过礼仪与美、形象礼仪、仪态礼仪和公共礼仪等方面的培训引领孩子探索美、发现美,唤醒学生对美和礼仪的意识与追求。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坐落于常州市中心,校园内花木扶疏,一抬眼就能看到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天宁寺,曾培养出瞿秋白、张太雷、刘半农等知名校友。礼仪培训当天,尽管天气炎热,但孩子们探索美的热情却丝毫不减。该校吴栋副校长表示,校服不仅是学校统一管理的工具,更是一所学校校园精神的载体和流动的文化名片,希望所有同学能够学好礼仪,用校服传递校园文化,让校园精神成为每个学生心中的骄傲和信仰。

《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无服饰之美,无礼仪之重,难以称华夏。中国自古注重服饰的礼仪和文化,历史上,中国也曾有着特色鲜明的学生服饰。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把服饰作为文明教化的重要议题,将服饰看成人格上的投影,在《礼•劝学》中说:“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在仪容服饰要求上,他毫不犹豫地以直线思维推衍,把服饰看作一个人能不能立足于社会的大事。孔子重视“仁”“礼”,授学时,便要求学生青衣青帽,穿戴整齐,以示尊师重道。到明清时期,儒生文士男子服饰,大多青布直身的宽袖长衣,头戴四方平定巾,更是出现进士服、儒士服及乌纱帽等。对于生活在新时代的学生来说,穿好一套合体、美观、大方的校园服饰,有助于更好地展示中国青少年的形象,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精神。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倡美育的第一人,他认为:“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津为桥梁。”学校美育要以美引善,升华学生的思想品德;要以美导真,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要以美怡情,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要以美养爱,培育学生的大爱之心。校服作为一种符号和象征,可以表明学生的身份、气质、情绪和感觉,也可以将一个学校的理念和精神价值织在其中,浸染文化,自然地彰显出学校的独特性和气质美。

校服,传递一种美德情愫,唤醒学生心中的审美知觉,潜移默化学生的精气神,让教育的边缘不断扩大,美的追求不断延伸。别林斯基说:人的外表优美和纯洁,应是内心的优美和纯洁的表现。服育文化通过校服及其礼仪的培养,浸润、熏陶、感染,唤醒美,知觉美,变化学生气质。

好的教育使人获得生命之美、生存之美、生活之美。一个孩子,如果有幸接触过美好的事物,这份美好会在他心里生根发芽,变成对生活对人生品质的追求,伴随终生。


分享到:

相关推荐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