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在福田萌芽成长

每个来深圳的人都渴望有一点奇遇,凭知识改变命运,靠本事赢得荣誉。

在深圳,每天都会涌现文学新人和新作。

本月,在刚上市的《小说选刊》里,深圳福田作家甘应鑫又一次荣耀亮相“小说国刊”。近五年来,福田文艺创作异常闪亮,据了解,目前福田区作家协会的会员达712人,其中包括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14人。

福田作为深圳的城市中心,各类文艺社团如同“磁场”,吸引着文化人才,构筑起人文高地。在福田区600多家社团里,福田区作家协会以开展“公益化、普惠化”的系列活动蜚声南粤,是福田区25家优秀社会组织之一。

目前,福田文艺交流多姿多彩,但是,年轻文艺创作者却是凤毛麟角,优秀文艺作品比较匮乏,尤其是小说数量有余、质量不足等问题相当突出。这对于福田作家而言,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福田区作家协会会员甘应鑫曾做过文学编辑,后来转行去企业谋生。在2017年初,他偶然参与福田区一些公益文化活动,跟福田作家相谈甚欢,交往一段时间后,没想到他想法变了,开始寻求身份认同和施展抱负。随后,他递交入会申请,自觉参加到协会活动当中。他说,“福田是作家福地,也是我的文学转折地。”同年,他重新开始业余创作,凭借《狼叫》《酒吧外的猫》,成为福田区首位两度荣登《小说选刊》的年轻作家。

有人说,文艺界容易“文人相轻”,而在福田却能看到另一番图景——文人相亲、坦诚相交,相互激发、相互激励。为何出现这样和谐氛围?追根溯源,答案其实很简单:初心不改、知行合一,通过个人作品和公益行动,传播善与美的力量,给人以有益启发和鼓舞。

笔墨当随时代走,甘应鑫的小说《狼叫》篇幅虽小,影响很大。这篇作品取材于他的故乡和文学根据地——同属珠江流域的河池市,那里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也正是福田区政府对口帮扶的贫困地区。他敏锐地调整创作方向,从深圳远赴河池农村采风,把视点集中于贫困户“精准脱贫”的观念碰撞,发掘出人性中向善和向美的光辉一面。

“他的作品生动、犀利、跳脱,富有现代感。”广东省小小说学会会长申平认为,《狼叫》和《酒吧外的猫》写现代社会中乡村和城市人的孤独,这种孤独,有的为生存,有的为爱情。在人的苦苦挣扎背后,则是时代的飞速发展及作家的思索和求变。

深圳评论家唐小林认为,小小说看似“体量”很小,但在甘应鑫笔下,却能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始终激荡着读者的心灵。《狼叫》文字温馨,镜头感极强,颇具艺术感染力的细节描写,直接将读者带入故事的发生地。小说通过讲述那个光棍、秃顶、五十六岁的表叔与女弃婴彼此温暖的故事,缓慢且有力道地诠释了人间的温情与大爱。

近两年来,在福田文学沃土茁壮成长的业余作家,还有很多很多。

2015年,闫玲月加入福田区作家协会。她早年做过新闻记者,并成功出版过小小说集《幸福跷跷板》。2017年2月,她的《眼睛告诉你》荣登《小说选刊》。此前,她的小说集《接吻鱼的爱情》就入围第二届“文学福田”出版工程,让外界看到了深圳小小说创作力量的崛起。

广东省小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雪弟说,闫玲月有着特别的文学禀赋,擅长发现别人未曾发现人性的另一面。

深圳评论家胡帝认为,闫玲月的小小说能让不同读者产生不同的阅读预期。

实际上,这两位年轻作家早已是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在深圳“释放出迷人光芒”的关键原因,在于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在于艺术上的反复锤炼,从而用时间打磨出接地气、扬正气的精品,契合了国家意志和时代要求,给读者带来震撼灵魂的启示。

广东文学看深圳,深圳文学看福田。有业界人士认为,福田作家登高望远以“小”取胜,实现了文学创作上“蜕壳”。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福田区正通过成立莲花山文学院,凝聚优秀写作人才,书写诗意福田,为打造深圳文化名片做出新的贡献。(汪仕林 刘丹青)


分享到:

相关推荐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