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的装置“实验”与立场——CADE“材料的可能性”空间装置展特记(上)

今年12月19-22日,即将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3号馆举行的CADE建筑设计博览会中,辟有“材料的可能性”空间装置展区。玻璃、织物、不锈钢、陶砖和竹材,以“庇所”为主题,将在建筑师们的手上,演绎不同的“命题作文”。

 

近日,《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与参展建筑师进行了对话,他们都认同装置和落地建筑的共通性,而作为一种实验,装置能更多地表达态度、立场,并试验自己的设计想法。从建筑师的回答中,也能够看到从材料出发,围绕建筑设计的诸多可能。

 

地图的截图

低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玻璃、织物、不锈钢、陶砖和竹,看五家建筑师事务所如何演绎“庇所”

 

 

对话 -策展人高长军回归最初的“庇所”

 

桌子前坐着的人

低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CADE“材料的可能性”空间装置展区策展人 高长军

“材料本身所能传递的现代感或传统感已经在实际使用中发生了变化,这些感知不见得是靠特定材料被实现的,更有赖于建筑师的创作传递。”

 

在策展人高长军看来,建筑师无论在哪个阶段,其创作实践工作跟对材料的研究有着紧密而持续的联系。例如在包豪斯的早期课程中,对于材料的认知和练习就占了很大的比重,新材料的涌现非常显著地影响了当时建筑师的创作,而他们的实验性探索又影响了材料的产业化和标准化发展。随着后来建筑实践的不断标准化和细分化,建筑师和材料之间的互动回路变得很长,“只有在一些重要或者特殊的项目中,才会有比较多的契机萌发这种碰撞。”高长军解释道。

 

建筑前的火车

低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CADE的空间装置展试图重新建立这种前期反馈的联结与回路,让围绕建筑材料的实验和创新变得多元和丰富。

 

另一方面,透过对于材料本身的关注,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大众重新审视那些关于建筑“传统”还是“现代”的刻板印象。例如此次参展的不锈钢企业既参与过非常创新的“未来花园”项目,又在佛像塑像领域内多有建树;而竹材作为复合材料的主材,其衍生的材料产品已经非常成熟地应用于诸多建筑领域甚至大跨度建筑中。“材料本身所能传递的现代感或传统感已经在实际使用中发生了变化,这些感知不见得是靠特定材料被实现的,更有赖于建筑师的创作传递”高长军说道。

 

日历

描述已自动生成

 

澎湃新闻:今年的主题是“庇所”,有怎样的含义?

高长军:在当下的建筑实践中时,建筑师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普遍非常庞杂。一方面,这项工作具有鲜明的工程底色,另一方面,它又有具有些许艺术创作的特点和文化意蕴。今年拟用“庇所”这个主题,我希望用一个比较单纯的概念,把建筑师们从日常工作的复杂问题中解放出来,用一两种比较简单的材料去面对一个基本问题做出回答。

一旦进入到这种语境的回答,可选择的材料和面对其的态度就会开始跟日常的工作应用产生一些差异。空间装置选择的这些材料往往并非是工程实践中应用量最大或者最普遍的结构材料,而是更具有表现力的围护材料,其材料商都是各自领域当中相当具有影响力的代表。这些材料具有较高的辨识度与特征性,能在空间塑造中起到显著的作用。使用单纯的材料回答基本问题,建筑师往往可能走向对材料性能更深的理解和更多的探索。

另外,我也是希望装置的创作能够考虑到作品的互动性和体验性。“庇所”这个概念结合到具体的材料,其实是每个人都会有所联想的,期待最终大家都会有意识地把自己的联想和解读在作品当中用某种方式呈现出来。

 

澎湃新闻:这次的材料既有竹和砖这些相对传统的材料,也有玻璃和膜这样的现代材料,在您看来他们是怎样共存在现在的建筑场景当中?

高长军:这个问题还挺有意思的,如果是从大众的视角来理解,确实会有类似的固定印象。它其实有点类似于在讨论文化意向和历史溯源,或者是希望从材料最原始的制作方法上来认知。其实无论是今年用到的陶砖、竹材、不锈钢、膜材、玻璃,还是去年用到的钛锌板、陶管等等,这些材料都是在今天的建筑工业体系当中非常成熟的产品,它本身不存在功能性层面的极端差异,而文化性的差异实际上也发生了变化。

比方说这次用到的不锈钢,我最开始看到它的产品介绍时很意外地发现它最突出的应用场景,是因其曲面的加工能力而用于佛像雕像制造。尽管人们可能会觉得它是一个很现代的材料,但它的这个特殊应用场景给人带来的印象其实又在更类似于传统意向的事情上。玻璃的历史就更久了,它其实并不是一个多么年轻的材料,甚至在故宫里的一些房子也有玻璃窗的应用,跟今天我们会见到的苹果店大玻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由竹材衍生而来的各种复合材料,性质上更是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它的广泛应用与竹子本身作为传统意向带给人的感觉可以说是迥然不同的。

所以材料本身所能传递的现代感或传统感已经在实际使用中发生了变化,这些感知不见得是靠特定材料被实现的,更有赖于建筑师的创作传递。我认为材料前面的定语或者状语可能是更有助于建立感知的,例如它是什么竹、它是什么砖,这也是现在这些材料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借由CADE这类活动有更多的材料会被展现出来,被应用在实践当中。

 

澎湃新闻:这让我想到,最近在MoMA举办的中国建筑展是以“重复使用、再生、回收”作为主题的,其中包括了对于中国建筑师使用在地性的传统材料进行实践的肯定和强调。联系您刚才说的材料在传统和现代场景中的应用,这是否会是一个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您是怎么看的?

高长军:这个问题可以解读的视角很多。如果只是讲材料的话,不管是从经济性或从文化性的角度来讲,使用一些具有地方特征的材料本身是一个相对比较合理的方法。需要更深入去讨论的可能是这些在地材料的获取和使用在整个创作实践的流程当中是否合理。

比如有一些建筑师在我国的一些山村地区会做带有帮扶性质的项目,有时候限于预算和交通条件,他们就会选用当地熟悉且便宜的夯土技术,进而呈现出当地人也比较熟悉的空间场景,这是一个合理且通行的路径,我觉得不宜把它联系到某一种特别固定的印象上去。

 

澎湃新闻:回到这个材料装置展,您认为它有怎样的意图和意义?

高长军:首先我想说 CADE这个博览会活动本身,它和我们之前参与的这种展览是有些差异的,简单点区分就是展览与展会两个概念。展会最早和贸易交流、新技术发布是息息相关的。从19世纪开始流行起来的世界博览会,后来逐渐固化和发展变成了这样一个根据领域分类召开,大家在自己的摊位里展示成果和产品,进行促成贸易的短期集会。而策展这个概念大概是17世纪以来随着私人博物馆、美术馆的兴起和开放而产生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展会和展览的差异在于链接的不同资源和促成的不同交易。

所以CADE对我而言的意义是尝试做一次身份上的叠合,去链接不同维度之间的共同对话,以期实现一种多赢的共同创作。换句话说,在日常的建筑实践和工程应用之外,创造一个支撑材料商进行从设计维度出发的研发突破,让建筑师充分参与到这个研发突破的实验中来。装置艺术有一个基本特点是强调环境的整体性,关注观众和作品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综合的感官的信息来传递创作意图。我们这两次的“空间、材料装置”展从广义上讲也可以算作其中一类,但严格意义上我觉得它还不是装置艺术,我更愿意把这些材料创作理解为材料生产制作维度和设计使用维度再次链接之后的一个产品试验。

 

澎湃新闻:材料的发展和演变对于建筑师来说意味着什么?

高长军:材料发展同建筑演变息息相关。例如包豪斯的早期课程设置,在基础教育当中给予材料认知和练习很大比重,促使学生去理解制造、制作这些动作跟材料特性之间的关联度。其实很长一段时间内,建筑创作和材料发展一直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只是近几十年内的技术手段和建设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建筑创作和材料发展都发生了显著细分。虽然今天大家都叫“建筑师”,但是各位从事的具体工作内容、相应的工作边界、不同建筑师操作的项目本身,实质上有很大的差异。

结合上一个问题,我一直觉得建筑设计跟博览会之间的关系是件挺有意思的事。对于展会来说,它最大的功能之一是促成贸易。从这个角度而言,艺博会的逻辑是理所当然成立的,因为画廊有给艺术家促成交易的天然属性。而建筑设计的产品可能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不可能直接消费的产品,但他们可以作为直接体验者参与其中。换句话说,建筑师从产品生产到具体消费的这个链条其实被拉得很长很复杂。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材料本身的创新与设计创作对其需要的创新产生碰撞的回路会被拉得相当长,只有在一些重要或者特殊的项目中,才会有比较多的契机萌发这种碰撞。

所以CADE的材料装置试验,其实就是把本应该发生的这种建筑师跟材料之间的互动,以另外一种极端的形式把回路缩短,在这里重新组合、集中亮相。这也是我以及很多建筑师会对这件事情比较感兴趣和投入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话-建筑师水雁飞:对于“透明”的天然狂热

 

穿着西装笔挺的男子

描述已自动生成

水雁飞

直造建筑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

 

水雁飞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硕士,2012年与苏亦奇创立直造建筑事务所。作为中国当代新锐建筑师的先锋代表,曾参与2019年德国柏林Aedes巡展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我们的乡村”,2016年美国哈佛大学中国当代独立建筑师实践展和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等多项国内外展览项目,并在美国哈佛大学、雪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同济大学等学术机构举办讲座。2020年荣获“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 Award”评委会特别项目奖。2020年受邀担任雪城大学建筑学院客座教授。2021年成为RIBA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特许注册建筑师。

 

作为中国当代新锐建筑事务所,直造将中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作为工作的内核,探寻建造中新的可能性,从而在当代生活中延展更广义的自然。直造的设计实践与研究刊载于《A+U》、《The Plan》、《PASAJES arquitectura》、《建筑学报》、《Wallpaper*》、dezeen、designboom等学术刊物和专业媒体。作品“大乐之野庾村民宿”的设计回顾文章于2017年在《建筑学报》发表,并荣获2018年AIA美国建筑师协会卓越设计奖,同年受邀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桌子上有杯水

低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装置名称:A Slice of Transparency

设计时间:2021.8-2021.11

建造时间:2021.11

设计团队:直造建筑事务所|水雁飞

材料供应:北玻股份

 

澎湃新闻:请介绍一下这次装置的设计理念。您的作品希望呈现玻璃的哪些特质?

水雁飞:这次装置的题目叫“slice of transparency”。现代主义以来建筑师对于透明性一直有一种天然的狂热。一方面它几乎什么都没有,而另一方面它又引发了各种真实的幻象。我们将两片超常规尺度(5.4m*2.4m)的直纹曲面(ruled surface)玻璃连接,通过一定的角度相互抵消玻璃自身的侧向力,来实现装置的稳定。玻璃间的空隙让观者在两侧观看装置时产生透视上的重叠,形成图案镜像的观感。而水母就是这次幻象的载体,它作为海洋生物中唯一一种身体含水量达到95%的物种,几乎达到了透明的极致。水母像素化的图案叠合所产生的象征意味,切割出了那些异样的感受,漂浮、游离、涣散、失焦…这也许是一种反体验(counter-experience)的表达。

图片包含 散点图

描述已自动生成

A Slice of Transparency

 

澎湃新闻:您最近有哪些使用玻璃材料的建筑项目?

水雁飞:在之前的一些与周遭景物相关联的项目中,我们在关注框景的同时也在意玻璃的尺寸。如果要说比较特殊的,那就是卷宗盒子。它采用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玻璃,而是用另一种透明物——有机玻璃制作了一片凹凸透镜作为商店的橱窗,来回应“好奇物”(cabinet of curiosity)这个概念。

 

澎湃新闻:玻璃作为建筑材料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它有了哪些发展?您期望未来玻璃会有怎样更多元的应用场景?

水雁飞:我们可以看到,在玻璃领域,大家都在研究如何做出更大的尺寸,更透明化和超现实的产品,这种对透明的狂热是来自于对材料的理解。材料几乎没有厚度,正是这个时代的特征。我认为在下一个时代中,平滑(smooth)和媒体交互将是玻璃在未来的一个方向。

 

澎湃新闻:装置作品或许更具有实验性和艺术性,而建筑强调功能和实用,您怎么看装置作品和建筑实践的关系?

水雁飞:其实两者是一以贯之的,考验的都是批判性思维与实践的关系。我们会习惯地认为装置作品尺度更小,条件更为宽松,建筑则反之。但事实上,最近我们有一个讨论的议题是实践在哪些维度上面临着成为大众艺术(mass art)的需求,特别是当建筑面临着内容缺失和快闪(without content/pop up content)的挑战。

 

 

对话 -建筑师臧峰:可以躺下的“膜空间”与灵活的设计

 

穿着黑色衣服的男人

描述已自动生成

臧峰

众建筑/众产品

联合创始人与主持建筑师之一

 

众建筑的工作室位于北京旧城胡同里,建筑师们的工作实践与周围居民的日常生活交叠于同一片空间。几年前,他们用“内盒院”,一种预制系统的方式,快速地拼装出舒适度良好的房子,置入胡同里空置的房屋。后来“内盒院”又发展出“插件家”,应用于北京、深圳等城市。

 

通过“内盒院”“插件家”的预制件,众建筑让搭房子成为一件大众自己都能完成的事。而在众建筑的工作室里,迅速的“搭建”这一动作本身也随处可见。创始人之一臧峰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介绍了工作室的材料库,“我们大致分了砖、石、木、玻璃、金属、塑料几大类,需要什么就可以马上找到。”他说道,“希望我们在碰上问题的时候,可以很快速地用手边的各种材料,用最真实的东西去激发你去引导你的思考。整个公司里到处都是做实验的状态。”

 

在“材料的可能性”空间装置展中,臧峰将以膜作为主材完成装置作品。在他的设计中,膜作为重要的互动元素,会成为一堵墙,一张座椅,或是孩子们的蹦蹦床,总之能够让人们和材料发生互动。

对于膜材的选择,臧峰的逻辑是“用一种最普通、对厂家来说最没有定制压力的膜”,因为“设计不是靠特殊性,而是在普遍状态下的适应性。”这种思维也渗透在众建筑的更多项目中。不同于从“在地性”出发的建筑设计,他们更加关心重复出现的社会问题,希望以系统化、可复制的方案解决更多人面临的困境。最近,他们在深圳建设小学,以应对当地学位紧张的社会问题,此外,他们把“插件家”带到了景德镇,还在北京近郊参与一些装置项目。

 

图片包含 室内, 桌子, 小, 房间

描述已自动生成

装置名称:卷叠儿

设计时间:2021.8-2021.11

建造时间:2021.11

设计团队:众建筑

材料供应:法拉利技术织物公司

 

澎湃新闻:请谈一谈此次设计的装置作品的理念。从目前的模型图来看似乎突出了与人的关系?

臧峰:过去膜经常用在顶篷或是建筑外立面上,但是众建筑一直强调空间和人的关系,如何使两者能够变得更多元、更丰富,所以当时就有一个想法,让观众能与膜有更近距离的接触,它不仅是一个外观,一个外立面,一个顶层,而更像是你身边的一堵墙,能去触碰它,去依靠它,甚至像是一个座椅,还能坐下,小朋友可能会把它当成一个蹦蹦床。“互动”是这个装置的关键词。我们在装置中设置了一些配件,比如三原色灯,影子会投射在膜上,让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和它产生联系,也是为了促进人们去和材料发生关联。

我们在装置中用到了“极小曲面”的概念,极小曲面是在给定边界内产生的最小面积的曲面,从力学上来讲这种形状是由均匀张力在平衡所产生的结果。之所以会用到这个概念,是出于两个层面的考虑。第一个是材料的节约,就是如何用最少的材料实现最大跨度覆盖的空间,我觉得这种态度是有一定社会意义的。第二,我们想让这个东西跟人的关系能够更多样,更具有开放性,让大家自己去挖掘,与膜产生关系,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触碰。

 

澎湃新闻:膜这种材料在建筑中有怎样的特质和应用场景?

臧峰:膜的种类是多样的。我们的逻辑是用一种最普通、对法拉利来说最没有定制压力的膜去做这个装置,我觉得这才是一个比较合适的状态。如果做一个装置,非得要求法拉利定制颜色定制材料,为此解决工艺、生产、运输的各种问题,我觉得这种设计某种程度上可能不是成功的。我的选择是选法拉利在国内库存最大的一种,如果这个膜有什么性能上面的问题,那就调整我们的设计,这对设计师来说是一个考验,是一种挑战。设计不是靠特殊性,而是在普遍状态下的适应性。众建筑也一直强调大众,复制批量化产品的特性,所以在这次装置设计中,我想的就是用最简单的方式做事。

众建筑也一直用到膜这种材料,比如之前的众行顶和三巧顶等为了激活城市而设计的灵活的装置系统。膜材料遮阳避雨,有耐久性,是一种相对当代的材料。我觉得它的用法很有吸引力——一般的建筑材料,比如说钢材混凝土,是很“实”的用法,它是被理解为一个建筑。但是膜这个材料跟人的尺度会更接近,比如说我在小卖部上面加一个小顶棚,就可以防雨或者遮阳,居民自己也能弄,所以我们在很多项目上会考虑膜材。

 

澎湃新闻:装置作品或许更具有实验性和艺术性,而建筑强调功能和实用,作为建筑师,您怎么看装置作品和建筑实践的关系?

臧峰:其实我们的工作没有分出“装置”这个类型,不会很明显地意识到,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是完全不同于建筑的,我个人认为这种分法不是那么准确。但可以这样想,装置有一个特点,它能够去讨论一些在建筑里可能不那么容易讨论到的地方。比如说这次材料和人的这种关联,我在建筑项目里边可能很少有这样的机会,或者它隐藏得比较深,但这次就能够实现这一点。装置可能会变成一次次的概念设计,能够去试验你的设计想法。

 

澎湃新闻:众建筑强调大众,以及设计的复制批量化,来应用于不同的场景,解决一些共通的城市和社会问题。具体来说,有哪些问题可以是通过这种方式去介入和应对的?

臧峰:之前我们有插件家系列,使用预制件的方法来面对旧城更新的问题,这个系列现在仍在继续,目前在景德镇有一个插件家的项目。另外前一阵我们在深圳的一些小学,和中建科技合作,用打包箱预制系统去应对学校快速建设、学位不足的问题。这两个都是用预制技术去面对社会问题的探索,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的设计思路。

 

澎湃新闻:现在有很多建筑观点强调建筑和当地环境在空间与文化上的联系,而众建筑更强调方案的普遍化,您对此是怎么看的?

臧峰:其实我觉得,快速、灵活的标准是很清楚的。比如在深圳,因为学位不足,一块城市用地也不是教学用地的性质,用临时建筑或者预制建筑的方法,很快就能在一个月之内新建成一个小学校,迅速地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学校如果在别的地方找到用地了,也可以马上拆了,到别的地方再去用。它是可逆的,所以对社会资源成本带来很大的节约。

灵活、可逆、快速,预制建筑的这三个特性能够在面对像学位不足、老城更新这样比较难“啃”的社会问题的“骨头”时,带来很不一样的解决方法。我们不是特别强调所谓地方文化这种事,在设计中,技术的讨论和历史文化的讨论是形而上的,而社会问题是实打实的,迫切度和难度都非常大,所以我们会对此关注得更多。

 

澎湃新闻:另一方面,相比于那种大拆大建的“白板法”,你们更认同用临时建筑和预制件这种灵活轻巧的方式来介入城市。

臧峰:对。如果你把一个几万平方米的大房子拆成10个几千平方米的空间,散落在社区你的身边,充满这种小空间,它可以是文化馆、展览馆、音乐厅,社区需要什么就给什么。我觉得这种思路是更好的,再往前走一点,可能一些临时建筑能够让这种使用的需求更快更灵活地得到满足。

建筑在大众眼里往往是相对永久的,但恰恰是因为这个认识,很多建筑出了问题就很难去改了,因为建筑的规范要求都会比较高,它可能确实被盖得非常坚固,所以很多事情会弄得比较“硬”,你很难去调整它。实际上大部分建筑建成后都会有运营不畅的问题,但建筑其实没有适应调整的能力,所以我觉得临时建筑或能够让调整更容易发生的建筑更好,节约了各种社会资源。

 

_

 

在建筑师创意无限的想象中,材料将如何助力他们实现建筑的美感、质感和情感?

 

建筑师们利用“玻璃”“技术织物”“不锈钢”“陶砖”以及“竹”打造的5个装置将于2021年12月19-22日在CADE建筑设计博览会-“材料可能性”空间装置展区亮相。超强的互动性,深入装置内部,体验与触碰材料的更多维度,探索空间与材料的无限种可能。欢迎报名参观!

 

QR 代码

描述已自动生成

▲▲▲

扫码报名参观“材料可能性”空间装置展区

 

媒体鸣谢

文本

低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CADE2021“筑”梦新生

CADE建筑设计博览会2021(上海)重返上海全新出发,打造亚太第一的建筑设计趋势展,为高品质建筑师与建筑全产业链的交流提供开放平台,为行业带来高标准的产品与设计服务展示。进一步促进中国建筑业良性发展,增强行业国际影响力及话语权,丰富学术实践双轨道交流。

2021年12月19-22日,CADE建筑设计博览会2021(上海)将于上海虹桥国家会展中心与Realtech国际未来地产博览会、FBC中国国际门窗幕墙博览会、中国国际屋面和建筑防水技术展览会四展联动举办,共同打造一站式建筑行业盛会。以建筑设计为核心,实现全产业链交融互通,促进建筑与艺术、科技的完美融合,回归建筑本源。


分享到:

相关推荐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