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少农家书之“孝”与“不孝”

导语:

忆红书之寄语、感纸短之情长。传承红色之基因,追寻跨时空之记忆。在“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家国情怀中,感悟英雄之伟大、中华之沧桑。惜当下之富足,期未来之强大。

家书原文

母亲:

好久没有接着你们的信了,更是好久没有聆(听)着你老人家慈爱亲切的教训了,我的心中是多么地想念哟!我不知道我有什么迁怒母亲?以致值得你们这样地恼恨我,弃绝我,甚至于不理我。

真的,我现在确是成为一个你老人家所骂的不忠不孝、忘恩负义的人儿了。我为什么要这样不忠不孝、忘恩负义呢?

…………

母亲,儿一气写了这样多,中间自然免不了许多冲撞的话,但是我热情地希望你老人家和家中的老少们深深给我以原谅吧。

谨此,敬祝:

健康!合家安乐!

二儿 农

一九三零年三月三十一

(注:家书原文摘自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红色家书》)



在中华历史长河中,孝道是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孝心是最优秀的传统美德。弟子规中“'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而最大的孝莫过于“膝前事亲”与“为仕受禄”。然有这样一位地下中共党员,被其母亲痛斥为“不忠不孝、忘恩负义”,在忠孝两难全的抉择下,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忠于国家和人民,事孝于“大多数同痛苦的人”,他就是冷少农。

冷少农出身于农民,读过私塾,学过政法,参加过学生运动,在“国将不国、民不聊生”的危难之时,年仅27岁的他奋不顾身的投身于革命事业。

“自古民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理想信念,是冷少农抛亲情、出远游,为亲不近、为子不孝的根源。他在信中给自己母亲解答道:“让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贱民”拥有“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事做、能谋生”是一件最大而又最复杂的事情,我要全神贯注、贡献生命,把自己的力量和生命都交给这件事情上。”冷少农质朴而简单的答亲执言中,深深透出一个儿子深深的愧疚、无奈和视死如归的坚定决心。

理想信仰坚定,目标明确,源自于他的家国大义。他毅然舍小家为国家、不偏安一隅、无暇于儿女情长,全心全意踏上救国救民于水火之路,强忍亲人思念之情,将委屈深埋心底,抛头颅、洒热血,只为救国救民,让“贱民”能反身,有饭吃、有衣穿、有活路,让“贱民”活得有希望、有尊严。共产党人也是普通人,只是多了更多责任、拥有更高的理想,敢于打破黑暗,勇于拥抱光明的人,冷少农虽出身寒农但家庭温暖,有父母、爱人和幼儿苍儿。他又何尝不想过上平淡幸福的生活,但在国难当头、神州涂炭的当时,他知道唯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以至于在给母亲的亲中残忍的说道:“我要这样干,非得把全身的力量贯注着,非得把生命贡献。”

残忍背后有着太多的愧疚和遗憾,“好久没有接着你们的信了,更是好久没有聆(听)着你老人家慈爱亲切的教训了,我的心中是多么地想念哟!我不知道我有什么迁怒母亲?以致值得你们这样地恼恨我,弃绝我,甚至于不理我”母亲的恼怒、弃绝、愤恨中又流淌着多少的担心、疼爱和无可奈何。薄薄纸一张,寥寥数数行字,字字值千钧,犹如海底针、雷霆声,脉脉温情中、深深苦无奈。虽无气壮山河的豪言壮语,却沉甸甸的表明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和价值。

把孝移去,变为“孝顺大多数痛苦的人类”,聆听至此,感慨万分。“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划过历史,迎来好时代,“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不忘逝者珍惜当下,今已再无战争的威胁和饥寒交迫的窘境,但每每读到这封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家书,依旧是热血澎湃,警醒自我。

一纸短信,寥寥数言,承载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无产革命者的宣告书,也是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于你、于我、于他,我们都将牢牢记住这位为中华而视死如归的无产革命者---冷少农。(作者:滨州职业学院李红岩)

分享到:

相关推荐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精彩评论